在天津,腊月二十九全家一起贴吊钱、窗花的仪式感,渲染出红火的春节气氛,寄托着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被称为“镂空的艺术”的剪纸,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即将到来的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里,两项世界非遗的碰撞将让年味更浓。
保留传统也要探索创新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各类年货市集人气渐旺。从宁河芦台大集,到宝坻新开口大集,再到杨柳青古镇年货大集,吊钱、窗花、春联、“福”字、灯笼等摊位前都是人头攒动。在杨柳青古镇年货大集上,张大姐买了吊钱、蛇年生肖剪纸、“福”字等不少年货。她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来这里买吊钱和窗花,二十九那天贴起来,年也就来了。”
走进如意大街上的杨柳青剪纸工作室,各色剪纸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天津传统剪纸的代表,杨柳青剪纸主要有窗花、刺绣花样、吊钱、喜花四类。受杨柳青年画影响,其作品造型优美、刻制细腻。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到戏曲人物、花鸟鱼虫题材涵盖广泛。郝桂芬是杨柳青剪纸第五代传承人,擅长“盲剪”的她只需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能创作出极具表现力的作品。她创作的染色剪纸、大型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水浒英雄108将》等赢得广泛赞誉。在她的影响下,女儿杨阳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
现场,几组水墨画风格的作品引发记者好奇。突破传统剪纸给人的固有印象,山水风景、吉祥如意等作品中贴近自然的色彩流露出时尚气息。杨阳告诉记者:“这是最新创作的多层立体套色剪纸。创作灵感源于‘新中式’生活的流行。作品创作难度大,通过把多层宣纸的剪纸作品重叠在一起再染色来表达不同主题。这幅《紫气东来》,葡萄是四层剪纸粘叠在一起,整体看线条很柔和,仔细看是有立体感的。”
生肖剪纸传递美好祝福
在和平区非遗项目刘氏传统剪纸传承人刘彩霞的工作室,一组精美的蛇年生肖剪纸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组作品一共10款,每款都围绕蛇年元素巧妙设计。她说:“我在设计时,既要突出蛇年元素又要表达不同寓意和主题。比如这款《乙巳如意》,我把‘乙巳’二字随篆体字形设计成两条蛇,将二蛇嬉戏的图案置于如意纹之中,‘乙巳如意’的寓意便呈现在眼前。”
另一款作品《福寿安康》将蛇与象征“长寿”的寿桃、象征“福寿”的佛手融合在一起。刘彩霞介绍:“蛇是仙草的守护神,是健康无恙的代言者,把这几个元素集合,传递出‘福寿安康’的寓意。”
作为该项非遗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刘彩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她说:“刘氏传统剪纸的艺术特点是浸润民俗风情,题材根植传统元素,我的剪纸作品追求图案原创化设计,在寓意吉庆祥和的同时创意新颖,不与传统剪纸图样雷同。坚持采用纯手工剪刻,让作品传递出非遗文化的温度。”
感受“镂空的艺术世界”
当记者走进“津彩南望·巳巳迎春”津南区迎新春剪纸作品展现场,立刻被题材丰富、创作精妙的各色剪纸作品吸引。传递福寿安康的传统题材《百福迎春》《鲤鱼跃龙门》,展现津南区地域风貌的创新题材作品《葛沽九桥十八庙》《国家会展中心》,立体可折叠的创新形式剪纸作品以及围绕葛沽高跷、葛沽宝辇主题设计的剪纸“手办”,俨然汇成了一个“镂空的艺术世界”。
为迎接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津南区特别推出这个持续至正月十五的剪纸作品展。此展内容包括历年剪纸精品、镇街地域特色作品、春节喜庆祥和作品。183副剪纸作品来自津南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林氏剪纸”“王氏剪纸”“沽上翟氏剪纸”的传承人以及社区剪纸爱好者。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精湛技艺和非凡想象力,也传递出剪纸艺术的深厚文化内涵。现场,一面墙上巨大的吊钱和“福”字以及下方一字排开的蛇元素作品,让人感受到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组作品由王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周金生、第五代传承人蒋华艳以及津南区小站镇减河南社区剪纸队成员合作完成。
周金生说:“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九,不用通知,天津的家家户户都开始贴窗花和吊钱。吊钱是红绵纸雕镂,中间刻有四个吉祥字,文字的两边还刻有‘连钱’‘鱼鳞’等图案花纹。这个‘福’字的设计,围绕‘蛇至福来’的主题,整体是圆形,取圆满的寓意,再加上花开富贵的牡丹、百合、蝴蝶这些元素,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蒋华艳说起她的创新题材作品《兵米小站》时表示:“这是一幅展现津南地标小站练兵园的作品,我在构思时除了有地标建筑,还想借助荷花、小站稻、鱼虾蟹这些元素传递丰收的喜悦。”